内环在涨,中环在涨,外环在涨……跟大多数人所预想的不一样,房产新政出台近两周,上海新房价格依旧在涨。不仅新房价格在涨,被媒体热炒的开发商提前开盘快跑也并未出现。相反,上海开发商现在根本不卖房——从新浪乐居百盘调查探访的100多家楼盘来看,他们集体推迟了开盘时间。
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最近一周,多个城市成交面积回落幅度较大,成交均价依旧相对平稳,甚至有些还有所上升,比如深圳的成交均价就出现了12%的环比增幅。
国务院的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地方政府也在酝酿更严厉的措施,大多数人认为,重压之下的房价肯定要掉头向下了。可是,十多天过去了,房价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出现了逆势上扬的局面。开发商们为什么敢这么做?他们的“底气”从何而来?原因无外乎这几个方面——
一、开发商不想降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而降价就意味着利润的降低,因此,开发商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地降价。
二、开发商不敢轻易降价。“买涨不买跌”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如果开发商降价了,消费者可能认为价格还会降从而继续持币观望,这样的话,开发商就会更加被动。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商家是不会降价的。
三、开发商也不必急于降价。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经过一年多的暴利行情,开发商大都赚得盆满钵满,即使销售停上一年半载,他们也不会有破产之虞,何况还有一些人买房哩。你观望,我也观望,看谁挺的时间更长。
那么,形势对谁更有利呢?两套“组合拳”犹如急风暴雨,看起来确有“黑云压城”之势。但那些新措施的矛头所向都非常单一,即直指投机投资性需求,而在扩大有效供给方面却没有拿出新的办法。
应该说,差别性信贷等政策确实能够抑制投机性需求,但这并不足以改变供不应求的态势,至少是没有改变供不应求的市场预期。城市化还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新市民每天都在增多,刚性的需求每天也在增多;僵持的时间越长,积累的刚性需求越多。这些需求一旦释放,就会带来新一轮暴涨的行情——近一年多来的房价疯涨,就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积累了太多的刚性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除信贷政策之外,还应该使用税收措施,比如在房地产持有环节征税。物业税也好,房产税也罢,都能够加大炒房的成本,可是投资品遵守的是风险与收益原则,而不是成本与收益。如果供求关系及其预期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房产就仍然是一个风险低收益高的投资品,新税的成本也会转嫁到购房者的身上。
房产之所以成为热炒的对象,主要就是因为很多人始终相信它是供不应求的,而这种认知又主要是源于政府对土地供应的独家垄断及其严格控制。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差别性信贷是必要的,开征房产保有税可能也是必要的,但除此之外,还必须在扩大有效供给上下功夫,因为放开供应是抑制投机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