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的南宁楼市,并不存在无房可售的“房荒”,而是在地段、价格、面积上,没有符合普通购买者需求的房子卖,因而使购房者买不到想买的房子,产生“房慌”心理。
7月的中国楼市,广州、深圳和南京等地“房荒”的声音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日光盘”也在南宁频频出现。2007年“抢房”的疯狂岁月又到来了吗?
风起于青萍之末。“房荒”的产生,是开发商捂盘惜售所致?还是南宁楼市开发量不足的真实反应?抑或是市民的通胀恐惧放大了楼市需求?居周刊记者多方调查采访,从各种蛛丝马迹中破解南宁“房荒”真相。
捂盘之风再现南宁
“房荒”的出现,让购房者又想起2007年开发商捂盘惜售的种种行径。
“开发商又捂盘了!诺大的凤岭竟然没有几套房子可以选择。”7月31日,读者任先生来到居周刊,倾诉他买不到房的烦恼。
“房荒”的出现,与人为制造的市场“饥饿感”撇不清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从4月至今,南宁办了预售证但没有推向市场的物业超过20万平方米。
南宁市房产局在《南宁市房地产形势分析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中指出:“6月住房成交量已出现小幅下滑,环比下降3.2%,这一现象值得继续关注。”该报告认为:“一些开发企业见形势好转采取延迟申办许可或取得预售许可后推迟开盘时间等手段,以图在时机更好的时候推出楼盘,导致今年出现了批准预售量减少的现象。”
南宁市房产局监察支队支队长牟均洪告诉居周刊记者,他们执法过程中发现有开发商故意延迟销售。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如石门森林公园附近一个楼盘,5月25日就取得了374套房的预售许可,但到7月中下旬都没有大规模公开发售。此外,还有不少开发商在没有取得预售证的情况下,就通过发放VIP卡等形式开展预约。“房子还没有条件出售,开发商就开始制造紧张感,造成‘抢房’的错觉。”这种背景下,南宁市在6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商品房销售管理的通知》,加大市场的整顿力度,并处罚了6家违规企业。
短期内供应不足
且不论开发商是否在捂盘,但有一点政府和业界广泛认同的,就是南宁楼市的开工量及批准预售量的不足,造成可售房源短期内出现供应不足。
南宁宝创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景浩认为,2009年上半年南宁楼市以消化存货为主,刚性购房需求释放令成交量井喷,但供应量跟不上步伐。特别是6、7月份的凤岭片区,出现了一个空档期。
据南宁市统计局统计,1~6月南宁市住宅投资额为58.36亿元,同比下降了4.4%,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80.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8.2%。第二季度,商品住房批准预售面积91.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9%,商品住房供需下降到0.46∶1。
另一个原因,是2008年下半年南宁土地市场供应减少,开发工程的周期跟不上。一些拿了地的开发商也纷纷收缩战线,放缓施工节奏甚至停工,造成现在的供应暂时跟不上来。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市场的迅速反弹和销量飙升,开发商如今都加快了工程的进度。预计第三季度末期,大批新房源会蜂拥上市,市场供应不足的现象将得到缓解,“房荒”的说法不攻自破。据南宁市房产局统计,1~3月开工量同比下降30.01%,1~6月降幅已经缩小到8.2%,5、6月份,开工量、预售量环比均呈现上涨的态势。
合富辉煌房地产广西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征霜表示,楼市的热销造成了部分区域无房可卖的尴尬。但很快,8月南宁楼市将迎来供应高潮。
供应结构性失调
不少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南宁楼市,并不存在没有房子可买的“房荒”,而是在地段、价格、面积上,没有符合普通购买者需求的房子卖,因而使购房者买不到想买的房子,产生“房慌”心理。“房慌”的根源在于,南宁楼市存在供应上结构性失调。
广西荣和集团副总裁周鹰认为,南宁楼市已经形成了一个房价级差,以千元为单位,从3000元/平方米到1万元/平方米都有楼盘在售。
“可南宁的实际情况是低价的房子越来越少,高价的房子越来越多。3000多元/平方米的房子位置普遍较偏而且可选择面窄,因而购房者缺乏关注。凤岭、西乡塘等备受关注的区域,多数楼盘的房价却已达到5000元/平方米。”易居(中国)南宁机构高级分析师陈志军如是分析。
从楼盘的区域分布来看,南宁楼市也存在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总体上是“东部多,西部少;江南分散,江北集中”。一些项目身处老城区,区域改善型住房需求旺盛,但由于拆迁困难等原因,片区楼盘供应量不大,一有新盘出现就形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场景。如位于龙腾路89号的台湾街,近期的两次开盘都出现了“日光”现象。
再从供应产品来看,南宁各个区域楼盘,全面出现中小户型供不应求,大户型走量缓慢的现象。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大户型、楼中楼的销售依然是大多数楼盘共同面临的销售难题。“买房看总价”,大户型高昂的首付使购房者望而却步,造成目前南宁楼市明明有大量在售房供应,购房者却产生了无房可买的“房慌”心理。
8月1日,凤岭春天售楼部,销控表上贴满了红星符号,表明绝大多数房源都已经名花有主。近期南宁楼市火热,“房荒”现象再次出现,居周刊深入调查,寻找“房荒”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