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与买房,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码事,都是花钱买居住权,只不过后者是彻底买得产权、长期居住权,而前者不过买得暂时居住权。
国民苦于房价者众,叹买房难,为了做房奴愁,常引来“智叟”笑,并建议说,“居者有其屋”只是指有房住,不等于有房屋的产权;不要过早买房,可以先租房住。发达国家民众也不可能很早就买得起房。比之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民众的住房自有率已经太高,业主平均年龄已经年青得多,等等。
这会儿,又这样说着的,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出席其《幸福了吗》一书的相关活动时,他说:“30岁之前能买房,这是社会给年轻人的一种错误的预期。”(《北京晨报》)
真错了的,恰好是白岩松以及白岩松们。
住房问题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劳动者收入与房价的比例问题。在此基础上,派生出租房与买房的选择问题。
买房是直接交易、点对点交易,而租房是间接交易、多级交易,出租房者要获利,政府也要收取交易税,则毫无疑问的,租房肯定是比买房贵。一般情况下,能够租得起房子者,基本能想出办法来买房。反之,买都买不起房,怎么还可能租得起呢?在此,我要强调指出,我所谓的租,指独立租到一套起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宜居的房子,可不要反驳我说群租也是租。
发达国家青年确实没什么必要过早买房,因为他首先买得起房。我们都知道,在这些国家里,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宜居住宅的价格在普通劳动者年收入的3-6倍左右。这就决定了,涉世之初的青年,他可能没有什么存款,付不起首期,但只要厚下脸皮来找七大姑、八大姨去说些好话,并寻求金融企业帮助,是可以早早买得起房的。但他为什么要买房呢?他还要满世界追逐梦想,他还要尽情地享受青春岁月呢。干脆先租房吧,反正在房价与收入成适当比例前提下,租房诚然比买房贵了些,却还在他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更何况,有一天想买房,那就买,稍微想想办法,紧一点,就付了首期,终于住到自己的产权房里去,然后,并不是特别困难地慢慢还着贷款。
但中国的现实国情却不一样。现实国情是房价与劳动者收入不成比例,动辄是前者在后者的20倍以上。在一些城市,甚至有工薪族哀叹终其一生的收入是否买得起一套“蜗居”。这样子,没其他选择了,只能选择最便宜的方式居住,就是买房。去求父母,求七大姑、八大姨,好歹付了首期,然后靠着年轻去拼命加班,省了再省,不惜为房奴,咬紧了牙关供房,便是最现实的生活门道。反之,已经买房艰难了,还不想办法赶快买,还去租房,将收入与居住成本间的差距拉得更大,放大了支出,更省不出钱来。还买什么房?一辈子都买不起房了。到有了孩子,到自己年龄大了,加不动班,别说买房,租房都很难租得起。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普通中国人清楚得很,所以中国的住房自有率高,业主平均年龄比发达国家年青;丈母娘们更清楚得很,所以不见到房产证不认女婿。遑论再考虑通胀因素,那几乎是逼得国人去买房,买更多的房以饮鸩止渴。
又所以,请白岩松以及白岩松们别大谈买房、租房论了,老老实实回归问题之本原,努力让劳动者收入与房价成适当比例。在此前提下,选择买房或租房,关乎文化传统,关乎个人选择,却实在不关白岩松以及白岩松们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