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物价”和“房价”当选中国百姓最关注的两大焦点问题。如此高的关注度前所未有。
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牵动着千家万户,也引起决策层的高度关注。针对日益严峻的通胀隐忧,中央及时出手,打出调控组合拳:增加越冬蔬菜供应、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困难学生和食堂补贴、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宣布继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为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中央两度出台“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政府对于物价、房价的调控政策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密集和坚定。
回望2010,“涨”声一片、“控”举不断,“涨”“控”之下,物价、房价走势渐趋稳定。
楼市调控“限”字当头
百姓对“房价”之恨,历久弥深,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
楼市宏观调控在2010年密集发力,先是4月17日出台“新国十条”,随后又在9月29日出台了新政策……中央政府两度加码调控,既彰显抑制房价的决心,也显示出调控难度之大。
4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二套房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4月17日,国务院再发通知,各商业银行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针对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等。
9月29日,五部委分别出台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组合拳”。主要措施有: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等;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要继续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
两度加码前后,房价做起了“俯卧撑”:从量价齐升到量跌价平,再到量价齐跌,又回到了价平量低。
业内人士及专家指出,拴住疾驰狂奔的房价“野马”,仍需进一步完善调控手段巩固成效。
强力措施稳住物价
2010年,许多城市居民对物价上涨最直观的感受——农产品成为今年物价上涨的主角,不起眼的大蒜则成为“主角中的主角”。市民们抱怨:“一斤菠菜8块,一斤大蒜要10块,在城里生活难啊。”
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价格,内地市民出现了提前囤积物资的“海囤族”和网上团购的“抱团族”。而深圳、广州市民则被“糖高宗”、“蒜你狠”逼着去香港“打酱油”。
5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行为。不久,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通报,七家涉嫌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的企业被物价部门处以最高100万元的处罚。
8月初,中储棉开始抛售国家储备棉,两个月里共抛售国家储备棉100万吨。10月22日,新榨季第一批国家储备糖21万吨以竞拍方式投放市场,很快受到竞拍者的追捧。目前,棉花、白糖价格也已从历史高位开始回落。
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稳定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作出部署,除采取确保市场供应、加强补贴、严惩恶意炒作等措施外,必要时还将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20日,国务院出台16项具体措施,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11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作出修改。对相互串通、恶意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最高罚款500万元。
不仅如此,货币政策也开始强势介入。11月16日和29日,1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接连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间隔之短十分罕见,意在对冲流动性稳定物价。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启动低收入群体物价动态补贴机制,向低收入困难人群提供临时补贴。行政与金融结合,国家和地方协力,全方位调控物价可谓“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