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从紧货币政策的微调,其主要着眼点并非是为了救楼市,而是为了缓冲当下实体经济的衰退以及对欧美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的“追随”。
住建部已于日前知会地方政府,目前全国已经执行限购的46个城市中,对于限购政策将于今年底到期的10个城市,地方政府仍需在到期后对限购政策进行延续。
在10月份全国70个指标城市房价,已出现环比下调拐点的前提下,此番住建部对限购政策仍将延续的坚决表态,彻底扼杀了当下仍对后市持乐观态度的房地产商的想象空间。
此部分持乐观态度的房地产商,其乐观的心理依赖,来自于过去数轮调控的经验判断,在过去数轮房地产调控中,调控结果往往是微跌后大涨。其逻辑依据,则往往来自于以下三点,一是房地产已捆绑银行业,房价下跌将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二是土地财政大幅缩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将引发地方楼市保护主义;三是近期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已有松动迹象,尤其是上周三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对房价企稳形成流动性支撑。
当然,如果纯粹从理论的角度予以分析,上述房地产商的乐观依据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对形势预期的准确判断,基于事实层面的推理显然更为重要。
就“房地产捆绑银行业论”而言,今年以来银监会的多次风险压力测试,已说明中央对于房价下跌所可能引发的系统金融风险,已经做好了心理和现实层面的准备。而此前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银行业可承受房价下跌40%所带来的损失”的言论,更说明本轮房地产调控的决心之强。
就“土地财政收窄地方财政论”而言,今年财政收入增速超出年初预算的4倍,其地方分享部分已可相对覆盖地方政府因土地财政收窄所带来的损失。且今年10月份地方债在深沪浙粤进行试点,便是对未来因土地财政收窄后的地方政府,进行其他融资通道的试点布局。
再就“从紧货币政策松动论”而言,则更有张冠李戴的荒谬。因为,当下从紧货币政策的微调,其主要着眼点并非是为了救楼市,而是为了缓冲当下实体经济的衰退以及对欧美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的“追随”。
事实上,之于当下房地产商而言,任何基于宏观政策层面的微调,而引发的过于乐观的想象,均将会令其丧失自救的最后时机。因为,随着今年启动的1000万套保障房计划将于明后年陆续落地,以及去年底在上海、重庆等地试行的房产税将于未来全面推广,届时房价将不止是当下的环比下调拐点,而是真正的同比下跌跳水。
房地产作为资产投资的属性,不可能违背市场规律,只上涨而不下跌。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90年代末的东南亚以及2008年至今的美国和南欧等国房地产的衰败,均说明房地产从顶峰到低谷,不仅是周期性的必然回归,其由盛转衰更是三两年弹指一挥间而已。
本轮房地产调控已进入深水区,与以往调控的短期应急式不同,本轮调控已明显呈现出中长期结构性的特征。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