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横鼓敲起来!120张嘴巴喊起来!120双手舞起来!120个后生跳起来!在歌圩的开幕式上,由武鸣中学120名同学表演的武鸣壮乡横鼓舞《百鼓齐鸣庆丰年》,步伐古朴粗犷,动作孔武刚劲,展示了壮家人“敲响太阳和月亮牵手的壮乡横鼓,在奔小康的大道迈阔步;敲响太阳和月亮连心的壮乡横鼓,在‘十一五’的规划中绘宏图”的民族风采和民族精神,让来赶歌圩的四方宾客和上万名观众领略到了壮族先人古老民间舞蹈的韵味,成为歌圩活动的亮点之一。“这种古老神秘的壮族祈雨仪式得到灵验了,你看那雨儿,比刚才下得更大更密啦!”一位来自《西部时报》的记者在惊叹中不由打趣道。
横鼓,是武鸣县一种古老的壮族民间打击乐器,流传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该鼓为陶土烧制而成,一头呈半球形,另一头为扇状喇叭型,两边相通,两头蒙以羊皮,用手击打声震有力。而随敲击横鼓跳起的舞蹈,俗称“师公舞”。据《武鸣县志》载:师公舞系解放前民间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等活动时进行的。师公戴起假面具唱跳,壮语称“谷斋众”或“跳洛陀”。两头大,中间细的陶质横鼓是师公独特的打击乐器,通称“蜂腰鼓”,壮语称“岳”。上个世纪,武鸣县文化部门挖掘改编创作的《壮族师公横鼓舞》和师公舞蹈《丰收乐》,曾于1956年和1964年两次上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过汇报演出。据县文化馆副馆长李雪萍介绍,为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挖掘整理出来,再现其当年雄风,该馆派出舞蹈、音乐的专业人员,来到锣圩镇街上拜访已年届7旬,曾两次晋京演出过的老艺人潘腾宗。潘老见状非常高兴,拿出几代人珍藏的一个横鼓,兴致勃勃地边敲边唱边舞起来,并将师公舞的肩摆动、手绕摆翻托、膝屈伸颤动、顿点步、踢腿前跳等主要动作,传授给李副馆长他们。次日,李副馆长一行又来到府城镇西厢屯,采访民间艺人黄群祖。黄群祖也非常热情,不但教他们跳师公舞蹈,还将能制作陶质横鼓的老窑工的地址和姓名告诉他们,并热心地将自己的横鼓借出以便复制。随后,李副馆长一行携着群祖借出的横鼓,辗转来到县内著名的“陶器之乡”———仙湖镇连才村瓦窑屯。他们经多方寻访,找到从20岁开始学习制陶工艺,已有40多年制陶经验的老窑工梁炳德,让他烧制了这批表演用的陶质横鼓。
为将这古老的壮族民间舞蹈在歌圩上焕发青春,县文化馆的音乐、舞蹈专业人员经过再次整理,重新编排设计了音乐和舞蹈,然后派员到承担表演任务的武鸣中学指导排练。武鸣中学的领导对这任务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排练领导小组,然后在全校挑选出120名男生组成表演队,在文化馆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全力以赴,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加紧排练,终于在歌圩上一举表演成功,成为了歌圩活动的亮点之一。 (黄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