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90”后新人举行传统壮族婚礼 展示民族婚俗让更多人传承非遗
新郎新娘三拜礼 记者宋延康 摄
新郎领着迎亲团抬着轿子去接新娘
新娘“哭嫁”
新郎背新娘出门
八人轿、唢呐队、媒婆、“十兄”接亲、“十姐”送亲……昨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主题婚礼在武鸣区举行,原汁原味的壮族特色婚礼引得不少市民直呼:“太有趣了!”
“90后”新人举行传统壮族婚礼
这场婚礼中,新郎李迪致是南宁经开区吴圩镇人,新娘阳燕林是桂林人,两人都是“90后”。他们通过互联网相识,并在线下合作兼职副业而相知相爱。两人认识两个月后便登记领证修成正果,但迟迟未办婚礼。“我很想给她一场特别有意义的婚礼,以此纪念我们的爱情。很巧的是,我们两个都是壮族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李迪致说。
一开始,这对“90后”新婚夫妇打算旅游结婚,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婚礼的形式迟迟未能确定。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了解到壮族传统婚俗历史源远流长,且很有文化底蕴。于是,他们决定在武鸣区举办传统壮族婚礼。李迪致表示,相较于千篇一律的西式婚礼,传统的中式民族婚礼形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印记和烙印,非常值得去传承。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场原汁原味的传统壮族婚礼整个流程非常紧凑,每个环节充满了对勤劳质朴的壮乡人民的致敬与传承。
婚礼前,双方要看八字来选择良辰吉日。婚礼当天,男方家请了8~10名会唱山歌、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作为伴郎,称为“十兄”;女方家请8~10名仪表端庄的未婚姑娘作为伴娘,称为“十姐”。
在接亲环节,向女方父母行礼、接受女方“十姐”的考验、新郎新娘向父母行跪拜礼,喝“改口茶”……接亲队伍在到达女方家时要通过三道栏门礼:一是在大院门口,二是在女方家大门,三是在新娘闺房门口。新娘出门后打红伞、撒“福子”(红纸、硬币、稻谷等)、转红伞,坐上花轿不回头,一路唢呐炮鸣,预示夫妻日后生活一帆风顺。接回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前要跨火盆,祈福念咒;新娘进屋后,举行拜堂仪式,最后送入洞房。
展示壮族婚俗让更多年轻人传承非遗
据了解,武鸣壮族礼仪习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开始的阶段。“从明、清时期开始,壮族的婚礼习俗不断地进行完善,取精华、弃糟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武鸣特色。”武鸣区文化馆馆长余燕鸣介绍,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壮族婚庆习俗。其中,“哭嫁”最具特色。
记者看到,在新娘阳燕林的“闺房”内,大红的喜字已经贴上,处处喜气洋洋。在“十姐”的伴唱下,阳燕林开始哼唱起哭嫁歌。唱完“哭爹娘”时,想着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养大,阳燕林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据了解,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是第17个文化遗产日。“举办壮族特色婚礼,旨在让壮族的非遗文化得到传承。”武鸣区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潘福荣表示,壮族婚俗历史久远,在武鸣壮族地区流传广泛。2012年,武鸣壮族婚俗入选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0年来,武鸣区不断深入挖掘壮族婚俗的文化内涵、基本特征和存续状况。通过婚礼形式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扩大壮族婚俗传承覆盖面,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壮族婚俗保护传承工作中来,为下一步申报市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 凌剑伊 见习记者 刘芷邑 )
来源:南宁云—南宁晚报
相关阅读:
- (2022-06-09 11:13:49)
- (2022-06-09 10:41:57)
- (2022-06-08 12:24:15)
- (2022-06-08 12:22:36)
- (2022-06-06 11:37:01)
- (2022-06-06 11:24:28)
- (2022-06-06 11:08:15)
- (2022-06-06 11:02:58)
- (2022-06-01 20:17:56)
- (2022-06-01 20:17:19)
- (2022-05-30 12:00:33)
- (2022-05-27 11:19:39)
- (2022-05-26 15:33:56)
- (2022-05-24 12:13:42)
- (2022-05-24 12: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