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南高铁9标项目部的“电保姆”
——记贵南高铁9标电工陈永凯
来自贵州开阳的陈永凯,同大多数南方人一样,身材瘦小,一身蓝色工装,重重的工具包斜挎在肩上,安全帽下的脸黝黑得近乎发亮,爱笑的他一口白色的牙分外惹人注意。如果不是印有中铁广州工程局字样和蓝色的工装,走在工地上或路上,是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人。但在贵南高铁9标项目部,他却是众多忙碌身影中较为特殊的一个。
事 做就不难
“任何事,做就了就不难”。
近一小时的交谈中,陈永凯时不时就会重复着这句话。
2011年前,陈永凯是公司机械厂的一名车辆机修工。现在却是公司建设工地上的电医生,电保姆。
1999年毕业于贵阳技工学校的他,毕业后遂被招进中铁港航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前身是中铁五局三处)机械厂成为一名机修工。本以为会一直同车辆打交道的他,却在2011年因为工作需要,转身成为了一名电工。
在谈到从熟悉的工种转换到行到别的工种时,他表示也有过不安和茫然,毕竟隔行如隔山,但骨子里从来不服输的性格,加上爱问、爱学、爱钻研的他,尽管是从零开始,却迅速成了同事眼中的“高手”。
在谈起几年来印象最深的事情时,他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也没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任何工作都有难处和挑战,非要说有的话就是在兰新高铁建设时的一次深夜紧急抢修,那是在冬天,还下着不大不小的雨,还因为施工车辆的碾压,地上是淹过脚背的泥浆,我们施工班的几个人就那样冒着雨,穿着湿透的鞋,顶着被彻骨的冷冻工作了两过多小时,才排除电力故障,但现在想来也没有什么,我们做不好,施工就会被耽误。”话语朴实,却让人感动。
末了,有点腼腆的他还玩笑说,这个比在机修厂时,推土机坏在烂泥地里去换液压箱,好多了。最起码那是在南方,不冷啊。
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一个朴实的人的话语总是在让人笑过后,心底生出敬意和感动。
参加工作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在祖国的高山河流间不停奔涉。先后参加了渝怀铁路、内昆铁路、同沿高速、机械厂、兰新高、敦格铁路、格库铁路、直到现在的贵南高铁。
“每到一个新工地,通电通路通水的三通中,电是重点,所以,每到一个工地,我都是铆足了劲干。”说的轻松,但背后的辛勤和辛苦却鲜为人知。
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的一切似乎就是两点一线,工地,家;家,工地。但这些年公司和工地却成了他真正的“家”。
有敬业精神还得有专业技能的支撑。尽管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但目前他却成了同事们眼中的“高手”,不管什么的问题,他都能琢磨着解决,一边遍不行,就两遍,直到同类问题能熟练解决,并研究出杜绝类似问题的出现的办法。正是应了他那句:任何事,做就不难。
同班组的电工师傅邹润兴告诉笔者:“我们年龄比他大,工龄比他长,但他对待工作的认真和对专业的不停精益求精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当笔者好奇他每天背的工具包怎么看起来好像总是比别人的沉,想看看他与班组同事的包,陈永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也没有啥,就是和他们一样的转着平常需要的螺丝刀、扳手、电笔那些工具。
在笔者的执意下。他的包却永没有他自己说的那样简单。包里除了工作需要的工具外,还比现场同时的包里多出了电工维修书籍、电筒、笔记本等。
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故障排除的记录。
笔者非专业,只能从心里想到一句话:一个人的优秀,永远都是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才有了那份出色。
“忙”是陈永凯工作生活的主基调
“喂,陈工,食堂的电突然又断了”。
“你在哪里啊陈工,工地上负荷太大,又烧线了麻烦你来给看看”。
“陈工,我宿舍灯坏了,麻烦你有空给看看”。
......
只要接到这样的电话,很快身着一身蓝色工装的陈永凯就会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深夜。
随叫随到,这几乎已经成为他平时工装生活的常态。到了,还能最快解决问题。
随着日积月累和勤学苦练,他的业务也越来越熟练了,除了保障工程施工用电安全、稳定外。大家一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哪个房间的灯不亮了,那你要新装个插座等等,他都会及时去解决。
公司和工地成为第二家,必然对小家的照顾就只能一次吃内疚,谈工作时,有些内向的他不愿多谈,总是说都是些平常的工作,没有什么值得谈。但在谈到家庭时,他却逐渐打开话匣子,且几次表示出内疚。
谈话中了解到,目前他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儿子11岁,小儿子刚出生3个多月,正是需要陪伴和呵护的年龄,而常年奔忙在施工一线的他,只好每次都是短暂地陪伴几天后,把一家的担子都压在妻子肩上。
“特别小儿子出生时,正是我们标段(贵南高铁)大战一百二十天的关键时期,自在出生的那几天匆匆回去陪了一个星期,又匆匆赶回来投入到了工作中,三个月了出来每次看看妻子发来的照片发呆外,我也没有办法。尽管知道妻子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的辛苦,但工地需要我。每次都只能不停在心里想妻子说‘对不起’”。
尽管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项目部其他的职工大多也进入梦乡。但就在和笔者的交谈时,工地上打来的电话不得不提前结束了交谈。临行前,他转身告诉笔者,这些年最大的安慰就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既无豪言壮语,也无轰轰烈烈,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中铁职工,在他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做着平凡的事情,却用这份平凡感动着贵南高铁项目部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人!
正是他的吃苦耐劳、朴实无华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平凡的岗位,践行着新时代职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黄燕、朱昭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