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爱吃鱼生小心患肝吸虫病 最好的办法是煮熟
说起鱼生,广西人特别熟悉,对它真是又爱又恨,因为大部分人都懂得:鱼生有风险,入口需谨慎。正是深谙此道,吃起来也特别讲究:下口之前,也懂得蘸点酱料、配点小酒,吃起来似乎放心多了。但据了解,广西肝吸虫人群感染率为 4.76%,其中横县高达28.78%,成为全国高发区之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廖柏明教授表示,生吃淡水鱼生,已经成为肝吸虫病传播疾病的最常见途径。即使鱼肉放血完全,肝吸虫照样会残留在鱼肉中被人食用,而且肝吸虫成虫在人体肝脏内的寄居时间可长达20年之久。如不及时治疗,会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专家建议,爱吃淡水鱼生的市民,最好不要吃了。
1
广西人爱吃鱼生 导致肝吸虫病高发
国家CDC公布的数据显示:肝吸虫病在全球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 85%病例在中国。国内流行非常广泛,广东、广西、黑龙江位居前三名。目前广西已发现60个县(市、区)有肝吸虫病流行或有此病存在,目前全区感染人数为300万~600万人,居全国第二位。
“高发人群与地区、人种、性别、年龄无关,与生活习惯有关。”廖柏明教授表示,肝吸虫病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如猫、狗、猪、鼠)的肝胆管内。患有该病的人或动物,虫卵经常随胆汁进入肠内,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淡水鱼正是由于“水厕+鱼塘”的养殖模式,导致养殖的鱼类感染肝吸虫。大量感染肝吸虫的鱼类被加工成鱼生后,导致人体感染。
广西横县等地的民众,喜欢吃淡水鱼做的生鱼片,不少人因此“中招”,在门诊中经常会接触到这类病人。另外,东北人也有吃生鱼的爱好,还有福建、江浙、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流行吃醉虾、醉蟹等,这些都属于感染肝吸虫病的高危行为。
据廖柏明教授介绍,肝吸虫病对人体最大的威胁主要是肝胆方面。患者感染肝吸虫病后,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会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引发多种疾病,如肝肿大、纤维化、胆结石、胆管炎、胆囊炎,甚至有少量会引起肝硬化、肝癌、胆管癌。另外,小孩如果感染,会影响正常发育,可能会患侏儒症。
2
酱油白酒杀不死肝吸虫 专家建议不要吃鱼生
虽然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改变饮食习惯,少吃甚至不吃鱼生,切断传播途径。但是鱼生的爱好者不忍放弃口福,他们相信,一边吃鱼生,一边蘸酱油、喝白酒,就可以杀死鱼生中的肝吸虫。这样可能吗?
廖柏明教授表示,肝吸虫囊蚴的抵抗力比较强,调味品和白酒等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起到杀虫功效。不要以为酱油、白酒可以杀死肝吸虫。如果饮酒量过大,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
他还强调,就算自己不食用鱼生,与别人共餐时有鱼生,也有可能会感染肝吸虫病。寄生在鱼肉上的肝吸虫囊蚴有可能污染筷子,通过筷子交叉污染别的热菜,不吃鱼生的人也是有可能被感染的。
此外,被带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虾污染过的砧板、菜刀、盆子,再接触其他肉菜,其他肉菜也有可能会被污染,接触的人也有可能将肝吸虫带入体内。肝吸虫的传播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3
早期症状不明显 但危害不容忽视
肝吸虫病一般起病缓慢,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仅在食后有上腹部饱胀感、食欲缺乏或轻度腹痛,患者易疲劳,粪便中可检出虫卵。
“较重感染者通常起病较慢,有食欲缺乏、上腹饱胀、轻度腹泻、肝区隐痛,患者会有肝大,以左叶为明显,有压痛和叩击痛,同时会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廖柏明教授表示,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黄疸等。
由于肝吸虫病的轻度感染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稍微严重一些的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一般人很难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肝吸虫病,需要进行专业的医学检验才能确定。建议喜欢吃生鱼片的“吃货”们,不妨到医院做一个检查,排查隐患。
廖柏明教授表示,只要花20元抽血就可以验出是否肝吸虫感染,还可以结合免疫学检查、寄生虫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4
进行病原治疗可驱虫
但重症患者需对症治疗
现在肝吸虫病的治疗比较简单,服药3天左右即可打虫。一般来说,只要及时打虫,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我们主要进行病原治疗。”廖柏明教授表示,经药物治疗后粪便虫卵阴转率可达90%以上。少数病例在用药时会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24小时后症状会减轻或消失。一般治疗量对肝、肾无明显损害。个别患者会有期前收缩、心律失常等症状。
他强调,对重症患者应先给予对症及采取支持疗法,如增加营养、纠正贫血、利尿消肿等,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进行驱虫治疗。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者,除驱虫外还加用抗菌药物。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总管梗阻患者应予手术治疗。治疗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除积极保护肝脏外,应在病情改善的基础上尽早进行驱虫治疗。
5
淡水鱼卫生状况堪忧
防肝吸虫要三管齐下
据了解,目前淡水养殖鱼类生长的环境越来越差,大量不规范、不卫生的养殖习惯屡见不鲜,“水厕+鱼塘”的养殖模式仍未被消灭。在不少淡水鱼养殖场,为节省养殖费用,厕所直接建在水塘边,俗称“水厕”。发酵后的粪便直接入塘,滋生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肥料,殊不知这却成了一大卫生安全隐患。在肝吸虫病高发区,肝吸虫虫卵经人类粪便排出,经水乡人在传统的鱼塘水厕直排,肝吸虫卵由此寄生于塘虾、螺体,塘鱼吃虾螺后转寄生于鱼体内,人吃鱼后又感染肝吸虫。
廖柏明教授表示,要想预防肝吸虫病,应做好三个方面:
首先,控制传染源。目前,广西的肝吸虫主要依靠饮食传播。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淡水鱼类的养殖条件相对差,不少地区“水厕”仍然处处可见。因此,合理处理粪便,改变养鱼的习惯,都是预防肝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其次, 切断传播途径,尽量改吃熟食。鱼生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和未知风险,加热不仅能杀死肝吸虫,同样能杀灭病菌,杀死其他种类的寄生虫。
最后, 保护易感群体。爱吃鱼生的市民是肝吸虫病的高发人群。这类人群最好到医院接受相关检查。目前,肝吸虫的检测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一旦发现被感染,就要及时驱虫。
本版采写 叶宇莉 通讯员 蓝飞燕
相关阅读:
- (2019-06-27 10:44:07)
- (2019-05-09 12:02:03)
- (2019-03-01 11:48:49)
- (2019-02-23 14:01:00)
- (2019-02-23 14:00:30)
- (2019-02-18 12:09:46)
- (2019-02-17 13:59:29)
- (2019-02-12 11:09:50)
- (2018-12-20 11:16:21)
- (2018-08-05 12:00:22)
- (2017-11-21 12:20:38)
- (2017-09-09 11:40:38)
- (2017-06-02 10:09:07)
- (2017-05-12 10:16:32)
- (2017-04-18 13:54:00)